一、概述:
尿石病是泌尿道结石病的总称,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但以青壮年男性为多,近数十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,尤以上尿路结石明显增多。现代西医学除手术治疗外,尚无特效疗法。
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已有“淋”的病名,《金匮要略》对淋之症状、病机曾作初步描述。在《中藏经》中所述的“砂淋”症状:“腹脐中隐痛,小便难,其痛不可忍,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”和尿石病的症状相一致。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已明确指出,石淋的病位在肾与膀胱,并认为其病机为“肾虚为热所乘”。景岳也明言:“淋之初病,则无不由乎热剧。”丹溪进→步补充了肾虚之病机,其云:“诸淋所发,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。”尤在泾则提出了“膏砂石淋,必须开郁行气,破血滋阴方可”的治则。自唐代以降,已出现专治石淋的方药,迄今,这些理论与方药对当今尿石病的辨证论治仍有借鉴意义。
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,应用中药或中西药合用的治疗方法,不仅使大量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,使较大结石的排石率有了显著提高,并且可有效控制因结石嵌顿引起的肾积水症,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的信誉。
同时逐步掌握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化(溶化结石)、引(引石下行)、利(增加尿量)、排(排出结石)的规律性,在治疗上也深入到溶石、防石的进一步研究中。有效地治疗已病者,而且必将能够有效地预防未病的发病率,值得我们共同期待。
二、病理病机:
从中医而论,其病因有外邪人侵、七情内伤、禀赋不足等因素,其病理则主要有下焦湿热、肾气虚怯、气结血瘀三方面的因素。
下焦湿热:湿热之邪,既可由外界之湿热入侵下焦所致,也可由七情郁结化火所致,或因膀胱水府积湿蓄热而致蕴结不化。下焦湿热之蕴结,不仅阻碍了肾脏之气化,使肾之开阖失司,且可使尿液熬炼浓缩,从而形成砂石。所以下焦湿热虽可内生,但对本病而言,尚是致病的外在因素。
肾气虚怯:肾为水脏,主水之开阖,膀胱为州都之官,储藏尿液,仗肾之气化而排放。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,虚寒内生,寒则凝固,水性属寒,寒凝停滞,水湿内聚,且因肾气不足,尿中败浊也不能随之排泄,寒水与尿中杂质相合,而致形成结石,故肾虚是本病形成的内在因素。
气结血瘀:气结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,其既可以是结石的成因,也可以是结石形成后的病理变化。凡腰肾损伤,嗜服丹药,或含有多量草酸盐、钙、镁等元素的饮用水,以及情志抑郁等因素,均可导致气滞血瘀。郁久化热,热移下焦,使尿液受其煎熬,日久结为砂石。结石形成之后,盘踞于肾、膀胱、尿窍等处,致使尿路疏泄不畅,膀胱气化不利,进一步加重气滞,水道壅塞难行。结石既可增大,又可诱发嵌顿,由气滞而致血瘀,病位主在肾与膀胱,晚期则可影响心脾,甚则波及全身。
三、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倾向于分以下三型:
1.气结型:腰痛,腰腹胀痛或隐痛,舌质正常,脉弦或弦紧,或腰腹绞痛,牵引少腹,伴有血尿,小便滴沥不畅,舌质暗红有瘀斑,亦可无明显症状。
2.湿热型:在气结型的主要症状基础上,尚有身热不扬,少腹胀满,疼痛,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尿浊,或伴血尿、脓尿,或排出砂石,脉滑数或弦数,苔白腻或黄腻,血白细胞增多。
3.肾虚型:腰痛,两膝酸软,头晕耳鸣,畏寒喜热,乏力神疲,面色咣白。舌质胖润,舌边齿痕,脉沉迟,或检查有中度肾积水或肾功能有改变。
|